常见的碱教材分析(20篇)

常见的碱教材分析(20篇)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概览]  (一)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单元的联系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碱教材分析(20篇),供大家参考。

常见的碱教材分析(20篇)

篇一: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概览]

  (一)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单元的联系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

  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

  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

  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本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内容对应于《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

  物中的部分内容。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①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①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

  腐蚀性。

  的颜色变化。

  ②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

  ③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④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③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

  响。

  害的资料

  ④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

  (三)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

  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从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

  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

  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新老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比较:

  ⑴新教材将老教材中第八章内容分解成第十、第十一两个单元,老教材中的第二节、第三节部

  分内容合并成课题一,但是新教材在课题一中只介绍了酸与酸碱指示剂、较活泼金属以及某些金属

  氧化物的反应;同时介绍了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而将酸与碱之间

  发生的中和反应单独作为一课题来进行学习。此外,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概念、化

  合物的分类等知识移至第十一章学习。

  ⑵新教材删去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淡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尤其是酸、碱的

  概念,新教材中没有下严格的定义。在介绍盐的概念之前,通过让学生找出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

  反应生成物的共同点,为盐的概念作了铺垫。

  ⑶新教材只重点学习盐酸和硫酸。关于硝酸的性质在本单元没有介绍,仅介绍硝酸的化学式,

  磷酸的化学式没有出现,不过出现了典型弱酸----醋酸的化学式。

  ⑷浓H2SO4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处理方法改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⑸新教材中关于溶液的导电性知识没有设立专题来介绍,只是利用酸和碱溶液的导电实验,来

  说明酸和碱为什么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酸和碱的通性没有作出具体的要求。

  (6)新教材除了加强实验所占的比重以外,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

  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

  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

  既应用了所学的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

  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

  [知识结构透视]

  物理性质

  HCl酸

  H2SO4

  腐蚀性

  课题一

  常见的酸和碱

  化学性质

  NaOHCa(OH)2

  用途碱

  相似性质的原因

  中和反应及应用

  课题二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盐的组成

  [单元目标聚集]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②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相关实验。

  ③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④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⑤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⑥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研究酸(碱)的性质的大致顺序、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根据酸(碱)的性

  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酸(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回忆、类推,归纳和小结的能力。

  ③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探究酸(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②通过了解中和反应及溶液酸碱度的实际意义,培养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③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扫描]本单元教学的重点:1、酸、碱的化学性质、2、中和反应、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本单元教学的难点:1、根据实验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2、书写有关酸、碱的化学式及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酸、碱的名称、化学式,接触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

  应,酸和盐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以此规律来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酸、碱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本单元涉及物质种类及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较前几单元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利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探究分析]本单元共有五个活动与探究、九个实验、一个家庭小实验、一个调查与研究。课题1中的活动探究内容:

  (1)用植物的花自制指示剂的探究活动

  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花或果实;要叮嘱学生不要随意采摘公共场所等地的花。建议用白月季、红月季、鸡冠花、白菊花、白菜叶、红玫瑰、山芋花、水果萝卜等。不用胡萝卜等。有些指示剂要现制现用,放置一段时间可能被氧化而影响指示剂的变色效果。

  (2)酸的化学性质的活动探究

  关于酸与指示剂的作用、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是酸的化学性质的重要内容,而且实验安全、耗时少,我们建议可再重现前面的实验,而不是通过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做稀硫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实验时,可用水浴加热。学生充分讨论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物的共同点,最后归纳小结盐酸、硫酸等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3)碱的化学性质的活动与探究

  此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内容只有碱与指示剂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直观认识,我们建议补充学生实验“不吹自大的气球”“上帝之手”。通过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然后类推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实验“不吹自大的气球”:在充满二氧化碳的烧瓶内,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塞上导管下端绑有彩色气球单孔橡皮塞。“上帝之手”:在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包装塑料瓶内,提前放好一个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薄塑料袋,塞好塞子,实验时摇动塑料瓶使薄塑料袋破裂。(塑料瓶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压瘪)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几个类似的实验

  课题1中的实验内容:(1)[实验10-1]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由学生分组实验。(2)[实验10-2]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教师介绍并演示闻气味的方法,比较生活中闻

  气味的方法与实验闻气味的方法不同,再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观察现象并闻气味。(3)[实验10-3]浓硫酸腐蚀性,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将浓硫酸沾到皮肤和衣服上,实验

  物品应放在玻璃片上进行实验。(4)[实验10-4]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实验10-5]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实验10-5

  时水一定要缓慢滴入锥形瓶,否则锥形瓶底会因冷、热不均而裂掉。演示后,利用动画给学生加深印象。(5)[实验10-6]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由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切勿用手拿)(6)[实验10-7]课前布置学生自带膨化食品中的生石灰干燥剂进行分组实验。(7)[实验10-8]建议用并联装置。课题2中的活动探究内容是:(1)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在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选择自带生活中的一些物质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实验前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时,要注意比对的时间(一般30秒以内)。(2)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建议学生收集自己的头发样品或同学、家人等健康的头发样品,不主张学生到理发店收集头发样品,防止疾病传播。并提前30分钟将头发伸进盛有不同pH溶液的小烧杯中。观察头发时可以用普通手柄式放大镜。(物理实验室借用)课题2中的实验内容:[实验10-9]中和反应教材上取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蒸发,目的是通过固体是否潮解来判断生成物不是氢氧化钠,而是新的物质。如果溶液太稀或固体太少我们建议当溶液恰好变成无色后,再逐滴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溶液,烧杯内的溶液又变成红色,这样重复操作一次,也能让学生真实地理解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应了。对于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我们认为教师无须用过多的语言来讲述,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单元课时分配】课题1:三课时,课题2:二课时,单元复习及检测:二课时【单元教学建议】1.运用学生熟悉的事件或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实验观察进行归纳和比较,归纳出酸、碱分别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3.运用好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的腐蚀性及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4.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实验尽量选用学生自带的生活中的物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和他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课题名称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设想(1)学生初学酸碱知识时既有兴奋之情,又有畏惧心理(知道酸和碱都有腐蚀性),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做实验,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认识酸碱的性质。研究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实验现象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联系,做到具体形象与符号抽象结合。(2)本节教材采用分组学习、对比的编排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和利用这一意图。第一课时(3)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4)再现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建议给学生讲清溶液的酸碱性与酸溶液、碱溶液的关系。第二课时(5)为了便于学生有条理的学习,我们建议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先学习浓硫酸稀释、腐蚀性,学生小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对比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将用途放到最后学习。(6)利用实验探究并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分别书写化学方程式。从金属与酸(盐酸和稀硫酸)、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充分讨论出反应后的生成物各有什么共同之处,为引出盐的概念打下伏笔。第三课时(7)从学生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的说明引入新课。(8)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采用对比、推理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基于它们物理性质相异和化学性质相似。这样学习既节省时间,又加深对碱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9)教材不从电离角度认识酸和碱,因此也未归纳概括酸、碱的“通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酸、碱的水溶液导电性实验分析出导电的原因,再比较盐酸、硫酸化学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从而认识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结构”的观念。第一课时

  (1)本节课的重点落在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所学知识的限制,建议从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讨论得出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时

  (2)本节课的重点落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上,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探究讨论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最后简述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做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实验时要让学生刚上课时就放进不同pH溶液中,以便于能在课堂上观察到现象。

篇二: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对酸、碱、盐的看法,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远离的学习态度。3.重点、难点:重点: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难点:酸的性质,以及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通过日常常见酸的举例(如胃酸中含盐酸,酸雨中含硝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已学过的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的应用,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在学生理解的知识层面上促进知识向应用层面的转化,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

  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硫酸和盐酸的认识,实验探究酸的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介绍一下硫酸和盐酸的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酸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来探究,学生交流讨论来得出这一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具体方案如下:

  ①课前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②通过实验树立对硫酸和盐酸的认识,探究酸性质,循序渐进,分析归纳,总结。③通过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质疑,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的思维。④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化学课中,你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请你列举出你在化学课

  上和生活中所接触的酸。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对酸的初步认识。第二环节:重视实验,体验探究1.硫酸和盐酸的认识

  (1)展示盐酸和硫酸,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生活动1:这个实验采用微型试验也是有效的,强调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我们生活中物品,如纸片、布等接触到浓硫酸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讨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过渡:我们实验中和生活中经常用的稀硫酸、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

  (3)浓硫酸的稀释:教师提示:比较浓硫酸与水的密度,回忆浓硫酸溶于水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演示:a.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b。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观察实验效果.归纳: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

  倒进浓硫酸里。2。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活动2:把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归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2)与活泼金属反应:学生活动3:在试管中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归纳:活泼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描述所发生的现象。第三环节:布置作业,加深理解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新知课堂小结: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酸的共同的性质?学生总结。①盐酸、硫酸都是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②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③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④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同时让学生总结出用途,也复习了酸的有关性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一、常见的酸

  硫酸(H2SO4):常用于蓄电池中盐酸(HCl):常存在于人的胃液硝酸(HNO3):常存在于酸雨中二、盐酸与硫酸的认识:三、酸的化学性质:(1)酸与指示剂作用(2)酸与活泼金属反应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篇三: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常见的碱》

  南阳市油田第一中学樊靖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对“碱”的认识,学生比较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性基础。认识碱的性质,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从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之后才进行的,能够培养学生概括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能力,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更为完善的物质分类系统。

  2.重点难点

  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难点: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学情分析】

  学习了常见的酸后,学生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能力,为碱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与酸不同的是,学生对“碱”的认识比较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基础,对氢氧化钙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与二氧化碳反应和第九单元“溶液”中介绍的溶解度及其变化的情况上。对氢氧化钠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溶于水放热上。但前述的学习经验也应是本节课可以充分利用的学习资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主要性质及其用途,归纳总结碱的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⑵通过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观察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研究问题;领会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教学过程】

  Ⅰ课前准备环节学生准备:

  分发导学提纲,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并要求学生尝试完成学案中比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仪器药品:浓NaOH溶液、事先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学生实验器材:探究一实验器材:仪器药品:表面皿、药匙、试管、NaOH固体、蒸馏水探究二实验器材:仪器药品:井穴板、稀NaOH溶液、石蕊、酚酞、蒸馏水、滴管探究四、五、六实验器材:仪器药品:滴管、井穴板、Ca(OH)2固体、澄清石灰水、石蕊、酚酞、吸管

  Ⅱ课堂学习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请学生演示“NaOH和CO2反应使塑料瓶变瘪”的趣味实验。质疑:塑料瓶为什么会变扁?氢氧化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具有哪些性质?

  动手探究,实验感知探究一: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学生实验实验1、观察试剂瓶中NaOH的颜色、状态。实验2、用药匙取少量NaOH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观察表面的变化。实验3、用药匙取一小勺NaOH放入试管,然后倒入约5mL水,振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完成上述实验后,将实验结果填在导学提纲上。探索研究,构建新知潮解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它属于化学变化吗?探究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教师展示提前用20%NaOH溶液浸泡后的鸡爪。对比新鲜的鸡爪,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精讲:正因为NaOH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它的俗名有:火碱、烧碱、苛性钠。

  提出问题:使用NaOH时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称量固体NaOH时能否放在称量纸上?学生总结:使用NaOH必须注意安全,若不慎皮肤上沾有NaOH,应先擦一下,涂上硼酸溶液,并用大量的水冲洗。由于NaOH具有腐蚀性,所以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动手探究,实验感知学生实验:

  实验三:用滴管吸取少量NaOH溶液,将其分成两份分别放入井穴板中,然后向其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并观察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演示实验:NaOH还有那些性质呢?请看实验:1、在一瓶装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旋紧瓶塞,轻轻晃动,观察现象。此实验是否可以说明二氧化碳与NaOH能发生反应?为什么?2、改进实验。将橡皮塞换成弹孔橡皮塞,中间插一支中空的玻璃管,下端系一个气球。同样向装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加入浓NaOH溶液,旋紧瓶塞,轻轻晃动,观察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精讲:对一些反应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以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或

  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化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学科,而是跟其他学

  科也有着密切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也可以用物理知识解决。探索研究,构建新知小组讨论:归纳总结NaOH的性质。组间交流展示:性质决定用途,猜想NaOH有哪些用途?1、NaO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2、NaOH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3、在生活中可以用来去除油污。(因为NaOH能与油污反应)反思:NaOH固体怎样保存?

  动手探究,实验感知提出问题: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和思路是固定的,请根据研究NaOH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自主设计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四、五、六。学生自主实验:实验四:探究Ca(OH)2的颜色、状态。实验五:探究Ca(OH)2与指示剂的作用。实验六: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观看录像:生石灰与水的反应。了解氢氧化钙的制法。探索研究,构建新知1、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氢氧化钙的俗名及其腐蚀性。2、氢氧化钙怎样保存?3、根据你对氢氧化钙的认识推测氢氧化钙有哪些用途?循序渐进,突破难点:1、类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你能总结出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吗?2、向实验三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有碳酸钠生成,同时也生成了水。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的化学原理吗?3、石灰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变质,因此要密封保存。你能写出其中的化学方程式吗?探索研究,构建新知提出问题:上面两个反应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小结: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会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水,并且生成的酸根中的氧原子数比非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原子数多一个。举一反三: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的两个反应类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归纳: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课堂小结一、常见的碱

篇四: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优质文本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对本节课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练习反响及课堂小结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局部,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根底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对酸的学习,可以为碱盐的学习打下根底,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探究酸的学习方法,可以为碱的学习提供知识根底和学法帮助。本节课十分鲜明的表达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表达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⑴知道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熟练书写有关的化学反响方程式;⑵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及使用酸时的平安考前须知。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记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C、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作探究试验,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加深STS的体会,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3、重点、难点重点:常见酸的物理、化学性质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响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二、教法1、实验探究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认识,对

  优质文本

  本节课,我采用了微型实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微型实验能让人人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每个人的热情,而且实验效果明显又节约试剂。充分发挥了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做到实验引导和启发思维相统一。2、多媒体辅助法

  用投影仪显示有关演示实验,用课件显示要点强化感受。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表达在以下几点:⑴设计实验

  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试验,例如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参加蒸馏水吗?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思维方式。⑵实验验证

  通过推测、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获取知识,例如:酸溶液能和金属氧化物进行反响吗?反响会有什么现象?据此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了解化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⑶温故知新

  梳理旧知并及时联系生活,例如:在已学习过的活泼金属与酸反响的根底上思考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理解的知识层面上促进知识向应用层面的转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合作交流,思考深刻。学习成为一种才艺展示和心理愉悦的享受。⑷反思评价

  归纳总结所得的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化学课上,你接触过、听说过哪些酸?请你列举出你在化学课上和生活中所接触过的酸。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对酸的初步认识。2、盐酸和硫酸

  优质文本

  ⑴展示盐酸和硫酸,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比拟同体积盐酸和硫酸的质

  量。

  直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盐酸

  硫酸

  颜色、状态

  翻开瓶盖后的现象

  气味

  ⑵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生活动1:这个试验采用微型试验完成。教师强调浓硫酸具有强烈腐蚀性。我

  们生活中的物品如纸片、布等接触到浓硫酸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实验仪器:带帽的多用滴管、玻璃片、小木棍、纸、布

  药品:浓硫酸

  记录实验现象

  试验

  放置一会儿后的现象

  用多用滴管在纸上写字

  把浓硫酸滴加到小木棍上

  把浓硫酸滴到一小块布上

  实验效果直观鲜明,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讨论:浓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

  过渡:我们试验中和生活中经常用的是稀硫酸,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

  释那样直接参加蒸馏水吗?

  ⑶、浓硫酸的稀释

  教师提示:比拟浓硫酸的与水的密度;回忆浓硫酸溶于水的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答复

  演示:①、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

  ②、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

  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

  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优质文本

  进一步设疑:如果浓硫酸不慎洒出,该怎么办?能不能立刻拿水冲洗?3、酸的化学性质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采用微型试验,人人动手参与。实验仪器:微型滴管、九孔井穴板、六孔井穴板实验药品:石蕊溶液、酚酞溶液、镁条、锌粒、铁钉、生锈的铁钉、稀盐酸、稀

  硫酸⑴酸与指示剂的作用学生活动2:在九孔井穴板中分别滴入稀盐酸和稀硫酸,把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归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⑵与活泼金属反响学生活动3:在九孔井穴板中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归纳:活泼金属能和酸反响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这个性质已经学习过,在此为了增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进一步稳固反响现象及方程式的书写。设疑: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会形成多种答案,例如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⑶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响学生活动4:在六孔井穴板中将两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生锈的铁钉外表和溶液颜色的变化。这个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难在判断生成物,因而必须认真观察确定反响物和生成物。这也是探究实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响物很好确定,生成物中是+2价亚铁离子还是+3价的铁离子,比照学生活动3中,学生已经知道亚铁离子存在于溶液中的颜色,就可以得到结论。设疑:有没有其他信息能帮助你确定生成物?

  优质文本

  学生思考讨论:反响物氧化铁中铁元素为+3价。

  记录实验现象,练一练书写化学方程式。

  Fe2O3+HCl

  Fe2O3+H2SO4

  归纳:酸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响,生成水和另一种金属化合物。

  设疑: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篇五: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属于课标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是初

  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及其性质之后再来学习的。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对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主常见碱的化学性质的复习,并主要通过实验来鉴别氢氧化钠的变质,以及几种常见无色溶液的鉴别。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后,具备了探究酸和碱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学习今后的盐奠定了物质性质的基础和方法。

  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探究学习常见的无色溶液的区分方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验能力都大幅提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复习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2)复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3)探究NaOH的变质鉴别方法和几种常见碱的鉴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和酸的有

  关性质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

  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NaOH和Ca(OH)2的性质2、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的应用

  五、教学策略

  总的思路是直接复习,回顾常见的碱以及化学性质,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归纳总结氢氧化钠变质后的检验方法,通过小组内的实验合作,探究几种

  常见物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的鉴别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直接进入复习课堂,让学生复习常见的碱—NaOH和Ca(OH)2

  复习易错点

  展示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之间的转化过程并强调重点

  回答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之间的转化

  对于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这三者之间的转化,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巩固学生的知识

  继续复习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回忆碱的化学性质,并归纳出其四条性质,提问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加深记忆(都含有OH-)(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某些盐反应(4)与酸反应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是否会变质,如果变质,怎样检验?

  思考、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默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讨论,部分学生演示实验并

  通过回忆知识,巩固化学性质,并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记忆

  通过此实验,让学生体会到

  1总结

  实验探究2

  总结

  练习

  总结方法

  氢氧化钠变质后的鉴别方法

  讨论,归

  CO2+2NaOH=Na2CO3+H2O

  纳出方法

  1、HCl

  2、Ca(OH)23、Ba(OH)23种无色溶液A、B、C;分别为氢氧化钠,氢氧分组实

  化钙,碳酸钠,任选提供的一种试剂将他们鉴别。验,并选

  择不同的

  方法

  指导学生总结出鉴别上述物质的不同种方法1、HCl2、Ca(OH)2或Ba(OH)2

  3、CO24、BaCl2Ba(NO2)3

  提供氢氧化钠走迷宫而不被吃掉

  NaOH

  CO2Fe

  CuCl2溶液

  C

  NH4Cl溶液

  讨论,归纳出方法

  学生分析出氢氧化钠走迷宫而不被吃掉的方法

  NaOH容易变质,应该密封保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小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碱的性质

  NaCl

  盐酸KNO3Cu

  稀H2SO4

  八、板书设计

  一、常见的碱

  颜色氢氧化钠

  碱及其性质

  状态

  露置在空在水中的气中的变溶解情况化

  俗名

  氢氧化钙

  二、碱的化学性质

  1、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3、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4、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三、性质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对碱的性质复习方式过于单一和简单,对碱的性质的应用部分选题不够全面。教师课堂讲解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对学生的实验部分,教师解释、引导不够深入,实验时间少,试验后谈论不够深入。

  【教学设计中学化学】

篇六: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常见的碱》(第一课时)说课稿

  舞钢市枣林中学张同新

  本课时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常见的碱》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的内容。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碱的实验继而拓展到相似的物质,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是在学习了重要的酸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思路,所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既可以理解碱的性质、用途,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为总结碱的通性打下坚实基础,本课时既是第十单元的重点,也是初三化学的重点,为今后把化学应用于生产、生活预备好理论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该类型的课有一定的学习思路,在生活中也有所接触,所以通过实验和归纳加深认识,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及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即可。但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不能忽视,在教学时多指导、多举例,让他们分步书写化学方程式,必要时一讲一练,因材施教。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几种常见的碱,知道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知道几种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氢氧化钠物理性质试验,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2).通过实验从化学性质上认识碱(主要反应和组成特点),学习分类研究方法。3).通过几种常见碱化学性质的研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碱相似的化学性质,初步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识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猜想,学

  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2).通过学习碱在工农业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敢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掌握有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教学难点:1.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2.掌握有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相应对策: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采取学生实验探究同复习旧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加深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1.目标导学法:即引入新课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目的的实验和学习2.实验探究法:在学习碱的性质时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碱和其他物质之间的反应,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激发学习热情。3.归纳法:小结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碱的性质用途,使学生思路清晰,对知识点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能为今后学习同类型课程提供学习思路。

  三、说学法指导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所以本节课引导学生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法来完成本节内容,在学习碱的性质时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探究性学习;小结时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的分类自己总结。这样做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依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并渗透新课程的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一〉新课引入借用多媒体以于谦的《石灰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相应的物质及化学变化,让学生初步认识碱。〈二〉新课教学1.通过观察活动,

  使学生了解烧碱和熟石灰的物理性质,然后列表比较。2.重点学习碱的化学性质,为突破重点把观察活动改为探究活动,具体学习过程为:(1).指导学生做实验并启发学生改进实验,例如提醒碱有腐蚀性,并告诉相应的处理方法,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用矿泉水瓶来做,现象明显易操作。(2).观察现象并注意表达的准确性,例如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不是碱溶液变红色。(3).根据实验现象及反应的特点书写化学方程式。(4).得出结论:依据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归纳碱的化学性质。(5).交流与评价:分小组学生评价、学生纠错。

  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从化学角度看,你知道这首诗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反应吗?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化学式俗名颜色状态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白色块状固体易溶于水Ca(OH)2熟石灰、消石灰白色粉末微溶于水有腐蚀性物理性质溶解性腐蚀性有强烈的腐蚀性

  〈三〉.课堂小结从知识和学习思路两方面引导学生小结,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四〉.布置作业1.上交作业:选择课后与生活相关的习题完成。2.家庭作业: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碱,了解他们的性质和用途,把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为下节课准备素材。

  五.说板书在黑板上板书碱的性质,化学方程式与文字归纳相结合,突出重点,在多媒体上列表对比熟石灰和烧碱的物理性质,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谢谢指导

篇七: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教案设计《常见的碱》

   10.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

  大家好!我是07级化教〈1〉班的苏玉梅,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十章第一节的第二个内容,几种常见的碱。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内容,与教材前后紧密联系,初中化学将碱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常见的酸之后,常见的盐之前。对前面学习酸的知识可以进行巩固,对后面学习盐的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关碱的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一定要正确对待!学习好这部分内容,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氢氧化钠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了解氢氧化钠的用途。2、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讨法,加深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理解。2、通过学生共同合作来操作实验,使学生能主动的进行交流和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3、使学生学习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规律,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氢氧化钠与酸、盐及非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法

  1、引导回忆法:我将通过回忆旧知识来引出新的知识,进而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牢固掌握。

  1/8

  教案设计《常见的碱》

  2、演示法:我将通过演示法让学生学习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及一些化学性质。3、实验法:我将指导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来学习一些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五、学法

  1、使学生通过观察的方法来记忆掌握。2、使学生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动口能力。使学生学习

  过程和认知过程为统一整体。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我将通过联系旧知识和演示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碱的定义,一些常见的碱。然后给学生简单的讲解碱的电离方程式,最后用一个趣味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课的兴趣。用时5min.

  2、讲解氢氧化钠的性质:首先我通过一个演示实验为学生讲解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通过两幅图片给学生说明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给学生强调在使用氢氧化钠时要小心,最后运用一个小口诀让学生记住前面所学习的氢氧化钠的知识。用时8min.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给学生讲解了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我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讲解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学习氢氧化钠与酸、盐及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用时15min.

  3、讲解氢氧化钠的用途:我通过阅读资料为学生讲解氢氧化钠的用途。用时3min.4、结课:我事先用小黑板写几道与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有关的练习,为学生讲解进行

  我的结课。用时5min.5、布置作业:P.581题〈2〉2题P.641题〈1〉〈2〉。用时1min.

  七、教学媒体

  黑板、小黑板、挂图、实验中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试剂,书本中的图片。

  八、板书设计九、教学评价

  1、本节课运用实验的方法使教学更加有趣,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本节课采用探究活动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基础,适当增加加教学内容,又不增加

  学生太多的负担,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3、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统一。

  2/8

  教案设计《常见的碱》

  板书设计

   10.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

  一、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2、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CO2的反应

  白色透明固体、易潮解、易溶解于水(放热)NaOH+CO2=Na2CO3+H2O

  特性:强烈腐蚀性

  3、氢氧化钠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

  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

  NaOH+HCl=NaCl+H2O

  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4、氢氧化钠与某些盐的反应。

  1、氢氧化钠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NaOH+CuCl2=Cu(OH)2↓(蓝)+NaCl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NaOH+FeCl3=Fe(OH)3↓(红褐)+NaCl

  氢氧化钠

  三、氢氧化钠的用途

  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作业:P.581题〈2〉2题P.641题〈1〉〈2〉

  总体评价:

  本节课讲的比较成功,教态大方,自然!为今后能够成为一名好老师奠定基础,导入很好后面又给学生解释了导入时的实验现象这一点做的很好。内容安排恰当,时间把握的也很好,能与学生积极互动!所设计的习题很好讲解的也很清楚!就是内容上有些地方设计的不是很好,做实验不是很规范,有些内容衔接的不是很好。

  课后反思:

  通过此次讲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对今后即将成为一名化学老师的信念更加坚定,从中我真正的感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是非常好的。虽然在这次讲课中自己讲的不是很成功,也谈不上精彩,但是给我的收获却是如此之大!从这次讲课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讲课过程中不能慌,要给学生讲明白所讲的内容,给学生说明白本结课的重难点内容,在讲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只教会只是就可以啦!这都是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多看一些优秀老师的讲课视屏,多向老师及同学请教,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我相信我肯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的化学老师。

  3/8

  教案设计《常见的碱》

   10.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

  十、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握氢氧化钠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了解氢氧化钠的用途。2、掌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讨法,加深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理解。2、通过学生共同合作来操作实验,使学生能主动的进行交流和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3、使学生学习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规律,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氢氧化钠与酸、盐及非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十二、教学媒体

  黑板、小黑板、挂图、实验中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试剂,书本中的图片。

  十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十四、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碱的定义,下面我请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叫做碱,生活中常见的碱都有哪些?【学生】碱就是指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离子的化合物,生活中常见的碱都有NaOH.Ca(OH)2Ba(OH)2等等。【导入】同学们,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趣味小实验!拿出一张白纸,让学生仔细观察纸的颜色,然后请位学生均匀的向纸上面喷洒“水”,纸上出现写有红色字迹的NaOH,有没有

  4/8

  教案设计《常见的碱》

  同学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白纸上会出现写有红色字迹的NaOH?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每位同学都会知道老师是如何设计这个趣味实验的。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几种常见碱中的氢氧化钠。

  【板书】 10.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

  一、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下面老师为大家做个演示实验,我们通过这个演示实验来学习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用钥匙取出几粒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干燥洁净的表面皿中,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状态,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后观察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是否发生变化,然后取几粒氢氧化钠将加入盛水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让学生看书上图片,给学生说明氢氧化钠具有强烈腐蚀性,提醒学生在使用氢氧化钠时要小心若溅到皮肤上如何处理。小结归纳出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腐蚀性及氢氧化钠的俗名。【板书】白色透明固体、易潮解、易溶解于水(放热)

  特性:强烈腐蚀性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教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总结的一个小口诀,请同学们和老师阅读,然后请同学们下课后将小口诀抄到笔记本上,下去多读几遍我相信每位都会将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只是记忆在脑海中!通过氢氧化钠的易吸水性让学生查阅有关氢氧化钠的用途的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挂图】本为白色透明固,遇空变暗且潮解。遇水溶解又放热,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烈腐蚀性,大家使用要小心。

  【板书】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1、氢氧化钠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酸碱指示剂他们是无色酚酞和紫色石蕊试液,我们知道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那么无色酚酞和紫色石蕊试液

  遇碱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做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在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时一定要小心!)首先请每组同学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向两支试管

  中分别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给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一滴无色酚酞试液,给另一只试管中加入一滴紫色石蕊试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请每

  5/8

  教案设计《常见的碱》

  组同学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下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同学们,学习完氢氧化钠与酸碱指示剂的

  反应后,我们是否可以解释前面老师为大家做的趣味实验,老师是如何设计这个趣味实验

  的?

  【学生】老师事先给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溶液或者无色酚酞写上氢氧化钠的字迹,然后向上

  面喷洒另外一种溶液,若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写上氢氧化钠的字迹,则喷洒无色酚酞,否

  则相反。

  【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测是非常正确的!这个同学说的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老师就是事

  先给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写上氢氧化钠的字迹,晾干后。刚才让学生在上面喷洒无色酚酞

  溶液。

  【板书】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氢氧化钠

  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2、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CO2的反应

  【教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当向澄清石灰水也就是Ca(OH)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时则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请同学们猜

  想一下当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也会变浑浊?好!接下来老

  师为同学们做个演示实验。请同学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个矿泉水瓶,这是老师已收集好的一瓶

  CO2气体,请同学们矿泉水瓶的形状,看看反应前后矿泉水瓶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当反应

  结束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几滴HCl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试验后让学生根据Ca(OH)2溶液

  与CO2气体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出NaOH与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NaOH+CO2=Na2CO3+H2O

  【现象】当向装有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现矿泉水瓶变扁了!且

  反应后溶液澄清!当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HCl溶液,有气泡产生。

  【板书】3、氢氧化钠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做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在使用氢氧化钠溶液

  时一定要小心!)请每组同学取一支干净的试管,向试管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试管

  中加入一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滴加稀盐酸直到溶液颜色褪去为止!最后请同学们用PH试

  纸测反应后溶液的PH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请

  每组同学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下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后向学生说明酸和碱发生的是中和反

  6/8

  教案设计《常见的碱》

  应,给学生说明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称作中和反应。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说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写出NaOH与H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板书】NaOH+HCl=NaCl+H2O【现象】所测溶液的PH值接近于7。

  【板书】4、氢氧化钠与某些盐的反应。

  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做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在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时一定要小心!)首先请每组同学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几滴氢氧化钠

  溶液,给其中一只试管中滴加CuCl2溶液,给另一只试管中加入FeCl3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请每组同学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下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后引领学生一起写出NaOH溶液与CuCl2溶液和FeCl3溶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板书】NaOH+CuCl2=Cu(OH)2↓(蓝)+NaCl

  NaOH+FeCl3=Fe(OH)3↓(红褐)+NaCl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强调学生记住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这在今后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来总结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氢氧化钠的用途

  阅读资料:(1)精炼石油。石油产品经硫酸洗涤后,还含有一些酸性物质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再经水洗,才能得到精制产品。(2)造纸。造纸的原料是木材或草类植物,这些植物里除含纤维素外,还含有相当多的

  非纤维素(木质素、树胶等)。加入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将非纤维素成分溶解而分离,从而制得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纸浆。

  (3)纺织。人造纤维如人造棉、人造毛、人造丝等,大都是粘胶纤维,它们是用纤维素(如纸浆)、氢氧化钠、二硫化碳(CS2)为原料,制成粘胶液、经喷丝、凝结而制得。

  (4)印染。棉织品用烧碱溶液处理后,能除去覆盖在棉织品上的腊质、油脂、淀粉等物质,同时能增加织物的丝光色泽,使染色更均匀。

  (5)用石灰改良土壤。在土壤里,由于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另外,使用无机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也会使土壤呈酸性。施用

  7/8

  教案设计《常见的碱》

  适量石灰能中和土壤里的酸性物质,使土壤适合作物生长,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土壤中Ca2+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同时又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素。

  (6)制造肥皂。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钠盐,通常用油脂和氢氧化钠为原料经过皂化反应而制成。【板书】作业:P.581题〈2〉2题P.641题〈1〉〈2〉

  让学生查阅有关氢氧化钠用途的资料,下节课一起探讨。

  练习:

  1.氢氧化钠是_色_体,_溶于水,溶解时放出_。2.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_水分,而_,所以它可以做为某些气体的_。3.氢氧化钠有强烈的_性,所以它又叫_、_、_。4.下列气体中,可以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是()(A)H2(B)SO2(C)CO2(D)HCl5.用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放在()(A)天平的托盘上(B)滤纸上(C)小烧杯内(D)试管中6.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A)浓硫酸(B)火碱(C)水(D)浓盐酸7.按下列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1)NaOH→Cu(OH)2(2)NaOH→NaCO3(3)NaOH→NaCl8.盛有盐酸、水、氢氧化钠的三瓶无色液体,请选用一种试剂将它们区别开。

  8/8

篇八: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1.4常见的碱(1)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萧山月考)实验操作或方法正确的是()

  A.称量NaOH固体

  B.稀释浓硫酸

  C.测溶液pH【答案】D

  D.除去H2中的HCl

  【解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放在玻璃容器内进行称量,故A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错误;

  C.测溶液的pH值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故

  C错误;

  D.氢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而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去到氯化氢气体,

  故D正确。

  故选D。

  2.(2020九上·北仑月考)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易潮解,要密封保存

  B.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热的白色固体一定是氢氧化钠

  C.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

  D.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进行中和,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答案】A

  【解析】A、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分析;

  B、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也会放热分析;

  C、根据具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称量时要放玻璃器皿中分析;

  D、根据浓硫酸沾皮肤上的处理方法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易潮解,要密封保存,符合题意;

  B、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热的白色固体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也可能是氧化钙,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潮解,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中称

  量,不符合题意;

  D、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碳酸氢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是()。

  A.都能电离出金属离子

  B.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都能使指示剂变色

  D.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B

  【解析】根据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分析。

  【解答】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

  都含氢氧根离子;

  故选B。

  4.(2019九上·温州期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他们都能用来中和酸性土壤

  B.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阳离子不同

  C.他们与任何酸反应时均无明显现象

  D.他们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也能吸收一氧化碳

  【答案】B

  【解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是强碱,有腐蚀性,不能用来中和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阳离子不同,符合题意;

  C、酸碱发生反应时会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不能与碱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0九上·杭州期中)科学研究中常用图象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对象

  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

  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依据观察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

  象,此图反映了该过程中()

  A.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热,溶剂中水会减小,溶质减小,氢氧化钙随温度升

  高溶解度减小分析。

  【解答】A、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且溶液温度升高,饱和溶液中水减少和溶解度减小,溶质会析出,溶质的质量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温度慢慢恢复后,溶解度又增大,溶质又会增加,但不会增加到原来的质量,符合题意;

  B、溶剂质量会随氧化钙与水反应而减小,但不会再增加,不符合题意;

  C、溶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然后再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增到与反应前相等数值,

  不符合题意;

  D、溶质质量分数会会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然后再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增到与反应前相等数值,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2021九上·绍兴月考)向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不可能使溶液的pH有明显改变的

  是()

  A.通入CO2【答案】C

  B.加入稀H2SO4

  C.加入Na2CO3溶液

  D.加入盐酸

  【解析】根据物质的酸碱性和反应产物分析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会使溶液的pH减小,故A不合题意;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会使溶液的pH减小,故B不合题意;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呈碱性,因此

  溶液的pH不会明显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会使溶液的pH变小,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2018九上·绍兴月考)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

  是()

  选项实验

  现象

  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C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分析;根据酸碱盐反应的现象分析,描述现象时不能涉及到生成物

  的名称,否则为结论叙述。

  【解答】A.氢氧化钠易潮解,所以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表面会潮湿,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

  C.有氯化钠生成不属于现象的描述,是结论,符合题意;

  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二者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18九上·绍兴月考)已知硝酸盐易溶于水。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类型可能是中和反应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C.X可能是CuCl2或Fe2(SO4)3【答案】D

  D.Y可能是CaCl2或Ca(NO3)2

  【解析】根据中和反应定义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

  【解答】A.中和反应为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而不可能生成碱,不符合题意;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即为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98-74=24,不符

  合题意;

  C.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钙,不能是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D.若X为氯化铜或硝酸铜,则Y为氯化钙或硝酸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0九上·杭州开学考)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

  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c点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20%

  D.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Cu2+、OH-、SO42−【答案】C

  【解析】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即0~b段;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和硫酸钠,即bd段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a点在0~b之间,此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稀硫酸反应,而硫酸铜还没有开始反应,所以此时

  的溶质有:反应产生硫酸钠、未反应的稀硫酸和硫酸铜,共三种,故A错误;

  B.c点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硫酸铜反应,此时稀硫酸已经完全反应,但是硫酸铜还有剩余,那么此时

  溶质为反应产物硫酸钠和剩余的硫酸铜,共两种,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沉淀24.5g,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100g=100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浓度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100gx

  24.5g

  ;

  解得:x=20%。故C正确;D.d点时氢氧化钠、硫酸铜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铜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全部消失,因此只由产物硫酸钠存在,离子为Na+、和SO42−,故D错误。故选C。

  10.(2021九下·诸暨期中)关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pH不断减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B.将一定量的盐酸与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C.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仍为红色,说明两者不反应D.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放出热量,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答案】B【解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判断。【解答】A.将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引起pH不断减小,故A错误;B.将一定量的盐酸与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不显碱性了,也就是说氢氧化钠被反应了,故B正确;

  C.如果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如果氢氧化钠过量,滴入酚酞,溶液仍为红色,故C错误;D.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温度升高并不能证明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能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

  11.制作“叶脉书签”需用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g。(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________。(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左盘放砝码B.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C.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D.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4)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水的密度为1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配制时应选用________mL(选填“10”或“50”)的量筒量取水。【答案】(1)5(2)玻璃棒(3)D(4)25;50【解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2)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确定需要的仪器;(3)根据溶液的配制过程分析判断;

  (4)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以此为等量关系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用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进而得到水的体积,然后与量筒的量程进行比较即可。【解答】(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g×10%=5g。

  (2)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托盘天平由于称量药品、药匙用于取出药品、量筒量取水、烧杯用于溶液的配制、胶头滴管用于调节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试剂瓶用于盛放药品,还需要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3)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把砝码放在右盘,氢氧化钠放在左边;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会腐蚀纸和托盘,应该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溶解,而不能在量筒内溶解。

  (4)设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x×20%=50g×10%,解得:x=25g。需要水的质量为50g-25g=25g,相当于25mL的水,因此应选用50mL的量筒。12.(2021九上·浙江月考)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严禁直接排放,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

  (1).写出NaOH溶液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2).图中小球分别表示NaOH溶液及吸收SO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表示的微粒是。【答案】(1)SO2+2NaOH=Na2SO3+H2O(2)OH【解析】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SO2+2NaOH=Na2SO3+H2O.【解答】(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SO2+2NaOH=Na2SO3+H2O.;

  (2)亚硫酸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亚硫酸钠,它是亚硫酸根和钠离子构成的,粒子个数比为2:1,”表

  示的微粒是OH-。13.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HCl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的确发生了化学反应.(1)测得NaOH溶液的pH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2)将一定量的HCl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得溶液的pH小于7,则可以确定HCl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_____过量。(3)HCl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答案】(1)大于(2)HCl(3)NaOH+HCl═NaCl+H2O【解析】(1)酸的pH都小于7,碱溶液的pH都大于7,而中性溶液的pH等于7;

  (2)原来溶液的pH>7,HCl与NaOH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使溶液的pH减小;而现在溶液的pH<7,说明它呈酸性,即HCl过量;

  (3)HCl与NaOH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1)测得NaOH溶液的pH>7;

  (2)将一定量的HCl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得溶液的pH小于7,则可以确定HCl与NaOH溶液放生了化学反应,并且HCl过量。

  (3)HCl与NaOH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14.(2020·瑞安模拟)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判断,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2)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3)C点溶液的pH值__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答案】(1)盐酸(HCl)(2)氯化钠、硫酸钠(3)大于【解析】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反应完后,加入的氢氧化钠继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解答】(1)OA段时没有产生沉淀,所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盐酸。(2)B点是沉淀的质量恰好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硫酸铜恰好被反应完,所以生成物中属于溶质的

  是硫酸铜,而稀盐酸在硫酸铜反应之前已经被反应完,它们生成的溶质是氯化钠,所以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硫酸钠。(3)C点是盐酸和硫酸铜已经全部被反应完且氢氧化钠过量,所以此时溶液的pH值大于7。故答案为:(1)盐酸(HCl);(2)氯化钠、硫酸钠;(3)大于

  三、实验探究题

  15.(2019·德清模拟)Ca(OH)2和NaOH溶液都能与CO2反应。为研究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溶液中,哪种溶液吸收CO2气体效果更好的问题,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以下研究:

  ⑴设计方案:如图装置,用针筒分别向两只容积相同、装满CO2的甲乙集气瓶中注入等质量的两种溶液,比较CO2气体的吸收情况。⑵方案论证:①论证发现,该实验中影响CO2气体吸收的自变量有两个。为探究题中的问题,必须使另一个自变量保持相同,该变量是________。②吸收CO2气体的效果难以直接观测,本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感知的。⑶进行实验:用修正好的方案实验,振荡后看到的情形分别如图A和B。⑷得出结论:根据他们的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⑸反思评价:在平时学习中老师强调,实验时吸收CO2要用NaOH溶液,检验CO2用Ca(OH)2溶液,他们通过计算、反思溶质的性质后,明白了不用Ca(OH)2溶液吸收CO2的道理,其原因是________。【答案】溶质的质量分数;气球的大小;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解析】根据对比实验设计的要求及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在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且能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结论。【解答】(2)因所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是溶液,两物质种类不同,则溶质质量分数必须相同,才能进行对比实验;本实验可通过气球的大小程度来判断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情况;

  (4)由露天示可知,氢氧化钙溶液装置中的气球的体积比氢氧化钠装置中的大,说明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

  (5)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所以吸收二氧化碳时常用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气球的大小;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16.(2020九上·拱墅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试管内液面上升;乙:鸡蛋掉入瓶内.

  (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2)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________(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答案】(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小(2)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清水,其它相同(3)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封闭装置内的气压会减小,甲中的试管内水面会上升,而乙上面的鸡蛋会落入瓶中。

  (2)装置中气压减小有两个原因: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②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如果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相同体积的清水,与实验甲比较观察到试管内的水面升高的高度小,就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加入硝酸钡溶液,还会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这都能证明二者反应了。

  【解答】(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小。

  (2)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清水,其它相同。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

  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17.(2020·宁波模拟)设计方案是实验探究的保证,感悟方法是探究的根本目的。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了如下探究。【实验目的】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1)从组成上看,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属于碱,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果在它们的水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都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但由于电离出的Na+和Ca2+不同,所以性质也有不同。设计实验时可加入能电离出CO32﹣的试剂,利用CO32﹣与Ca2+结合产生白色沉淀这一特殊现象予以检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一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出现白色沉淀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方案二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Na2C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2)【设计方案并实验】写出方案二中出现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方法感悟】在检验物质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据此选择加入恰当的试剂,最后根据不同现

  象得出结论。

  (3)【定量研究】某氢氧化钠样品中混有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称取10g该

  样品,加入54g水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稀盐酸,同时测定溶液的pH,当pH=7时,刚好用去10%

  的稀盐酸73g。计算:

  ①将200g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要加水多少?

  ②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4)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2)Na2CO3+Ca(OH)2=CaCO3↓+2NaOH(3)①m浓×A%=m稀×a%

  200g×38%=(200g+m水)×10%

  m水=560g

  ②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4036.5

  58.5

  x73g×10%y

  40:x=36.5:(73g×10%)x=8gNaOH%=8g/10g×100%=80%(4)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36.5:(73g×10%)=58.5:yy=11.7gNaCl%=(11.7g+10g-8g)/(10g+54g+73g)×100%=10%【解析】(1)根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及方程式计算方法分析,由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出氢氧化钠质量,从而计算氢氧化钠质量分数;(4)由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生成氯化钠,再计算出混合物中氯化钠,最后由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生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碱的溶液都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方案二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故答案为:(1)溶液由无色变红色;(2)Na2CO3+Ca(OH)2=CaCO3↓+2NaOH;(3)①560g;②80%;(4)10%。

篇九: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概览]

  (一)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单元的联系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

  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

  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

  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本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内容对应于《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

  物中的部分内容。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①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①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

  腐蚀性。

  的颜色变化。

  ②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

  ③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④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③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

  响。

  害的资料

  ④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

  (三)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

  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从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

  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

  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新老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比较:

  ⑴新教材将老教材中第八章内容分解成第十、第十一两个单元,老教材中的第二节、第三节部

  分内容合并成课题一,但是新教材在课题一中只介绍了酸与酸碱指示剂、较活泼金属以及某些金属

  氧化物的反应;同时介绍了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而将酸与碱之间

  发生的中和反应单独作为一课题来进行学习。此外,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概念、化

  合物的分类等知识移至第十一章学习。

  ⑵新教材删去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淡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尤其是酸、碱的

  概念,新教材中没有下严格的定义。在介绍盐的概念之前,通过让学生找出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

  反应生成物的共同点,为盐的概念作了铺垫。

  ⑶新教材只重点学习盐酸和硫酸。关于硝酸的性质在本单元没有介绍,仅介绍硝酸的化学式,

  磷酸的化学式没有出现,不过出现了典型弱酸----醋酸的化学式。

  ⑷浓H2SO4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处理方法改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⑸新教材中关于溶液的导电性知识没有设立专题来介绍,只是利用酸和碱溶液的导电实验,来

  说明酸和碱为什么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酸和碱的通性没有作出具体的要求。

  (6)新教材除了加强实验所占的比重以外,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

  -1-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

  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

  既应用了所学的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

  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

  [知识结构透视]

  物理性质

  HCl酸

  H2SO4

  腐蚀性

  课题一

  常见的酸和碱

  化学性质

  NaOHCa(OH)2

  用途碱

  相似性质的原因

  中和反应及应用

  课题二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盐的组成

  [单元目标聚集]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②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相关实验。

  ③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④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⑤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⑥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研究酸(碱)的性质的大致顺序、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根据酸(碱)的性

  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2-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②通过酸(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回忆、类推,归纳和小结的能力。③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探究酸(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

  神。②通过了解中和反应及溶液酸碱度的实际意义,培养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③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难点扫描]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1、酸、碱的化学性质、2、中和反应、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本单元教学的难点:1、根据实验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2、书写有关酸、碱的化学式及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酸、碱的名称、化学式,接触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酸和盐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以此规律来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酸、碱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本单元涉及物质种类及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较前几单元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利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探究分析]本单元共有五个活动与探究、九个实验、一个家庭小实验、一个调查与研究。课题1中的活动探究内容:

  (1)用植物的花自制指示剂的探究活动

  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花或果实;要叮嘱学生不要随意采摘公共场所等地的花。建议用白月季、红月季、鸡冠花、白菊花、白菜叶、红玫瑰、山芋花、水果萝卜等。不用胡萝卜等。有些指示剂要现制现用,放置一段时间可能被氧化而影响指示剂的变色效果。

  (2)酸的化学性质的活动探究

  关于酸与指示剂的作用、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是酸的化学性质的重要内容,而且实验安全、耗时少,我们建议可再重现前面的实验,而不是通过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做稀硫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实验时,可用水浴加热。学生充分讨论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物的共同点,最后归纳小结盐酸、硫酸等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3)碱的化学性质的活动与探究

  此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内容只有碱与指示剂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直观认识,我们建议补充学生实验“不吹自大的气球”“上帝之手”。通过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然后类推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实验“不吹自大的气球”:在充满二氧化碳的烧瓶内,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塞上导管下端绑有彩色气球单孔橡皮塞。

  -3-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上帝之手”:在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包装塑料瓶内,提前放好一个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薄塑料袋,塞好塞子,实验时摇动塑料瓶使薄塑料袋破裂。(塑料瓶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压瘪)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几个类似的实验

  课题1中的实验内容:(1)[实验10-1]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由学生分组实验。(2)[实验10-2]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教师介绍并演示闻气味的方法,比较生活中闻

  气味的方法与实验闻气味的方法不同,再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观察现象并闻气味。(3)[实验10-3]浓硫酸腐蚀性,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将浓硫酸沾到皮肤和衣服上,实验

  物品应放在玻璃片上进行实验。(4)[实验10-4]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实验10-5]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实验10-5

  时水一定要缓慢滴入锥形瓶,否则锥形瓶底会因冷、热不均而裂掉。演示后,利用动画给学生加深印象。(5)[实验10-6]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由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切勿用手拿)(6)[实验10-7]课前布置学生自带膨化食品中的生石灰干燥剂进行分组实验。(7)[实验10-8]建议用并联装置。课题2中的活动探究内容是:(1)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在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选择自带生活中的一些物质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实验前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时,要注意比对的时间(一般30秒以内)。(2)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建议学生收集自己的头发样品或同学、家人等健康的头发样品,不主张学生到理发店收集头发样品,防止疾病传播。并提前30分钟将头发伸进盛有不同pH溶液的小烧杯中。观察头发时可以用普通手柄式放大镜。(物理实验室借用)课题2中的实验内容:[实验10-9]中和反应教材上取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蒸发,目的是通过固体是否潮解来判断生成物不是氢氧化钠,而是新的物质。如果溶液太稀或固体太少我们建议当溶液恰好变成无色后,再逐滴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溶液,烧杯内的溶液又变成红色,这样重复操作一次,也能让学生真实地理解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应了。对于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我们认为教师无须用过多的语言来讲述,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单元课时分配】课题1:三课时,课题2:二课时,单元复习及检测:二课时【单元教学建议】1.运用学生熟悉的事件或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实验观察进行归纳和比较,归纳出酸、碱分别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4-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3.运用好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的腐蚀性及酸、碱具有相似化学

  性质的原因。

  4.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验尽量选用学生自带的生活中的物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和他们的生活是紧

  密相联的。

  课题名称

  教学设想

  课题1、常见(1)学生初学酸碱知识时既有兴奋之情,又有畏惧心理(知道酸和碱都有腐蚀性),

  的酸和碱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做实验,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

  认识酸碱的性质。研究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实验现象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联系,

  做到具体形象与符号抽象结合。

  (2)本节教材采用分组学习、对比的编排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和利用这

  一意图。

  第一课时

  (3)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播放录像:创设情

  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

  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再现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是什么物质使紫

  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建议给学生讲清溶液的酸碱性与酸溶液、碱溶液的关系。

  第二课时

  (5)为了便于学生有条理的学习,我们建议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先学习浓硫酸稀

  释、腐蚀性,学生小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对比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将用途放到

  最后学习。

  (6)利用实验探究并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分别书写化学方程式。从金

  属与酸(盐酸和稀硫酸)、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充分讨论出反应后的生成物各

  有什么共同之处,为引出盐的概念打下伏笔。

  第三课时

  (7)从学生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的说明引入新课。

  (8)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采用对比、推理与分析的方法进

  行学习,这是基于它们物理性质相异和化学性质相似。这样学习既节省时间,又加

  深对碱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9)教材不从电离角度认识酸和碱,因此也未归纳概括酸、碱的“通性”。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从酸、碱的水溶液导电性实验分析出导电的原因,再比较盐酸、硫酸化

  学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从而认识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

  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结构”的观念。

  课题2、酸和第一课时

  碱之间会发(1)本节课的重点落在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受

  生什么反应所学知识的限制,建议从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讨论得出酸和

  碱发生了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2)本节课的重点落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上,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

  -5-

  课题名称

  第十单元-酸和碱--教材分析

  教学设想用,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探究讨论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最后简述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做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实验时要让学生刚上课时就放进不同pH溶液中,以便于能在课堂上观察到现象。

  -6-

篇十: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常见的碱〔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方面进展说课。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内容的功能和地位①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的知识范畴。②本课题涉及的常见的碱在消费和生活中有许多应用,通过学习更加深化的理解碱的性质并将其性质应用于日常生活、消费中,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③常见的碱的教学以常见的酸的教学为根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才能。〔2〕学生情况分析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了氢氧化钙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响,但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响没有明显现象,因此学生存在认知困难。②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后,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才能,但系统考虑问题的才能尚不完备。③针对我校学生根底较为薄弱,探究才能缺乏的情况下本课题的探究过程仍然要注重对学生的诱导启发。〔3〕教学目的确定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及用处,理解其腐蚀性并增强学生平安意识。2、认识生石灰与水发生的反响。3、掌握有关碱的两个根本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开展理论与探究的精神,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锻炼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并进一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会化学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特点。

  第1页

  2、通过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响的实验方案,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意识。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碱的物理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响。重难点打破策略:采用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来探究碱的有关性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实验探究的完好过程,明白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根底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展学习。三、说学法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战争时期的一封“密信〞,并对“密信〞进展处理,“密信〞内容隐假设出现。设问:“密信〞上的字和处理用的液体是什么物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上完本节课再答复。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总结打下伏笔。情景导入:“五一〞三天假,老师家卫生间的下水道有些堵塞了,去超市购置了管道疏通剂,说明书上介绍说能“快速分解菜渣、油脂、皂垢、毛发等堵塞污物,疏通管道〞。用后效果非常好,是什么物质这么厉害呢?投影有关管道疏通剂的主要成分。设计意图:关注与碱有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理论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论的道理。2、实验体验,探究新知〔1〕理解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展示:洗净的鸡爪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的鸡爪。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强烈的腐蚀性,增强学生的平安意识。〔2〕探究碱的物理性质碱的物理性质〔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利用图表进展总结。〔3〕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第2页

  碱的化学性质:利用氢氧化钙溶液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知识为铺垫,此局部利用生石灰食品枯燥剂为原料来制备氢氧化钙溶液,并用二氧化碳检验。设计意图:照旧知带动新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效劳于生活。提问: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响,那么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响呢?设计实验探究。设计思路如下:提出问题〔NaOH溶液是否与CO2反响〕→做出假设〔NaOH溶液能与CO2反响〕→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施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反思提升〔确认NaOH溶液与CO2反响〕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发生开展的完好流程。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为根底,进展知识的迁移〕详细流程如下:问题1假设发生了化学反响问题2由氧气含量测定实验进展知识的迁移问题3利用压强差设计实验问题4通过理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归纳学生实验方案如下:方案一: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方案二:向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盖上盖子振荡,观察现象。方案三:将已装好分液漏斗和玻璃管〔系有小气球〕的双孔橡胶塞插入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广口瓶中,向其中参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方案四:向倒置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圆底烧瓶中参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双孔橡胶塞,一孔插入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管,一孔插入导管,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观察现象。设计意图:通过本实验的不断改良探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学生思路,使学生强烈渴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对方案三进展演示。疑问:二氧化碳与水反响也有可能存在此现象,进一步启发学生围绕生成物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响。设计意图:对此问题进展深化探究,使学生逐渐养成深化考虑问题的习惯。3、理论应用,稳固新知设计实验区分无标签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瓶药品。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综合考虑、理论应用才能。4、首尾照应,归纳小结

  第3页

  总结碱的化学性质,答复课前“密信〞的机密,联络学生熟悉的歌曲?青花瓷?播放化学版的?青花瓷?视频歌曲完毕。设计意图:现代生活离不开网络,让学生上网搜集此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布置作业1.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有“枯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请勿食用〞等字样,答复以下问题:〔1〕生石灰可做枯燥剂理由〔化学方程式〕〔2〕“请勿食用〞是因为枯燥剂食用后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作用?2.用石灰水粉刷墙壁,干后能形成坚硬的墙体,这是为什么?请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板书设计 10.1常见的碱一、氢氧化钠二、氢氧化钙1、腐蚀性工业制法:CaO+H2O=Ca〔OH〕22、白色片状固体3、易潮解——枯燥剂4、易溶于水,且放热三、化学性质1、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2、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响2NaOH+CO2=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五、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本节课根本到达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的,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开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才能的培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对有关碱的性质的学习,再用碱的有关性质来解释有关日常现象,使本节课表达出从“生活——化学——生活〞的鲜明主线。同时,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通过对CO2和NaOH能否反响的实验探究,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稳固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进步。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是非常热烈的,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活泼。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创新精神与理论才能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来获取知识;如何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并引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如何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赞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

篇十一: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P>  《常见的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是号XX号考生,应聘的是初中化学岗位,今天抽到的课题是《常见的碱》下面开始我的说课一、说教材

  《常见的碱》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常见的碱的性质及碱的化学性质的通性,同时探讨了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酸碱指示剂与酸的性质,这些为后面将要学习的酸碱中与反应打下了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说学情本节课面对的学生是初三的学生,在此阶段的学生正在逐步的走向成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了一些碱溶液,例如石灰水,但对碱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将通过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碱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

  与用途;认识常见碱的腐蚀性;了解酸碱具有相似性质

  第1页

  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锻炼了归纳

  总结的能力;通过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形成了验证物质反应的一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对科学探究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与用途难点:通过实验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四、活动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新课改的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进行活动评价。例如:将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我会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予以表扬,对表现落后的小组予以鼓励。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五、教法,学法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与学生的特点,我将采用讲练结合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同时应用实验法、启发探究法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师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我

  第2页

  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与分析归纳法,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六、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导入

  在上课之初,我将采用实物导入法,展示一小块氢氧化钠固体,请学生观察并总结它的物理性质,这样有利于抓住学生心理,启迪他们的思维新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氢氧化钠的其他性质,我将演示下面的实验,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引导学生观察氢氧化钠的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随后我将及时的进行点评并总结得出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同时引出潮解的概念。这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氢氧化钠的这一性质,想想它有什么用途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氢氧化钠的一种用途:做干燥剂。接下来我会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走下台请学生一一触摸试管壁,这样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将对实验现象记忆深刻。这时强调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为了让有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我展示被氢氧化钠腐蚀的鸡爪,从而进一步讲解氢氧化钠的俗名称为火

  第3页

  碱、烧碱或苛性钠。紧接着我将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有这么强的腐蚀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有没有利用价值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随后我将用PPT播放氢氧化钠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物质。

  接下来我会将一些白色粉末加入水中,震荡,然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请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分析这种白色粉末是什么?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从而引出第二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接下来我将播放一段“自热米饭”的加热过程,请学生思考发热包内的物质是什么?这样贴近生活,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针对学生的答案,我会及时的进行点评,然后解开学生的疑惑,发热包内的物质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氢氧化钙,并说明这个反应可以用于制取氢氧化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氢氧化钙,我将用PPT展示氢氧化钙在生活、生产方面的用途。引导他们认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将请学生上台演示下面的实验,将紫色石蕊试剂与无色酚酞试剂分别滴入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溶液中,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化学性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出结论: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请学生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巩固以往的知识。这时提出疑问:“既然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有

  第4页

  相似的性质,那氢氧化钠能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如果能,请设计实验验证?”将学生分为五人一组,请他们进行组内讨论且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描述他们得出的结论,最后我将进行总结与点评,同时演示一组实验以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得出结论。分别将等量的水与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最后我将进行总结得出: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结合前面的学习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酸碱会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我将写出一些常见的碱与酸的化学式,请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这时会发现酸中都含氢元素,碱中都含氢、氧元素,为了更好的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将演示酸碱导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H+与酸根离子,碱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金属离子与OH-这样先由学生观察归纳总结提出猜想最后验证,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巩固练习

  知识的遗忘是先快后慢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让学生写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的化学方程式。课后小结:

  为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我将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

  第5页

  所学的知识,并谈谈他们通过这节课所获得的体会。

  布置作业:

  新课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因此我将布置作业:

  查找氨水的性质与用途,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

  板书设计:

  常见的碱

  一、氢氧化钠

  三、碱的化学性质的通性

  1、物理性质

  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2、用途

  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

  物反应

  二、氢氧化钙

  四、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

  原因:

  1、物理性质

  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的原因:

  2、制取:CaO+H2O==Ca(OH)23、用途

  本节课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条理清

  楚,层次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与

  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体会:

  七、教学体会

  最后谈谈我的教学体会,整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我所做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

  第6页

  思考的能力。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奇妙。

  第7页

篇十二: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P>  专题16常见的碱

  一.选择题

  1.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该溶液呈(

  A.酸性

  B.碱性

  )

  C.中性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因为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该

  溶液呈碱性。

  故选:B。

  2.

  (2020•南京)按如图所示装置,玻璃棒末端固定一团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Y.先加入

  物质X,再塞上带玻璃棒的橡胶塞。片刻后,能观察到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Y变红,

  则物质X可能是(

  )

  A.浓盐酸

  B.浓氨水

  C.浓醋酸

  D.浓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不能使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

  变色,故选项错误。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能使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红色,故选项正确。

  C、浓醋酸具有挥发性,但挥发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色,故选项错

  误。

  D、浓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挥发性,不能使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易潮解的是(

  A.碳酸钙

  B.纯碱

  )

  C.烧碱

  D.生石灰

  【答案】C

  【解析】A.碳酸钙没有吸水性,在空气中不会潮解,不合题意;

  B.纯碱没有吸水性,在空气中不会潮解,不合题意;

  C.烧碱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发生潮解,符合题意;

  D.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发生变质,不合题意。

  故选:C。

  4.

  (2020•上海)在100mL5%的硫酸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氢氧化钠溶液,有关说

  法一定正确的是(

  )

  A.有沉淀生成

  B.溶液最终呈黄色

  C.只发生两个反应

  D.溶液中硫酸根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

  【答案】D

  【解析】A、硫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

  水,若硫酸过量,是不会有沉淀生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若氧化铁过量,硫酸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

  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铁可能完全被消耗,液最终可能显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不一定只发生两个反应,可能发生了硫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能与

  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铁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

  钠三个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

  铁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钠,不论发生了上述几个反应,溶液

  中硫酸根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下列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A.

  用钛制人造骨骼B.

  C.

  盐酸用于铅蓄电池

  用氢氧化钠生产肥皂

  D.

  熟石灰改良碱

  性土壤

  【答案】B

  【解析】A、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应用钛合金制人造骨骼,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可用于生产肥皂,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酸可用于铅蓄电池,故选项说法错误。

  D、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6.

  (2020•吉林)若利用碱的性质进行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分别加入少量Mg(OH)2固体,根据是否溶解,可鉴别稀盐酸和Na2CO3溶液

  B.分别加入适量水溶解,根据温度是否明显升高,可鉴别NaOH固体和NaCl固体

  C.分别加入Ba(OH)2溶液,根据是否产生沉淀,可鉴别MgCl2溶液和Na2SO4溶液

  D.分别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根据是否产生氨味,可鉴别(NH4)2SO4固体和K2SO4

  固体

  【答案】C

  【解析】A、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

  和水,根据是否溶解,可鉴别稀盐酸和Na2CO3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

  选项说法正确。

  C、Ba(OH)2溶液与MgCl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钡

  沉淀,不能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别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根据是否产生氨味,产生氨味的是(NH4)2SO4固体,

  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固体氢氧化钠可用作干燥剂,是利用了它的哪种性质(

  A.白色固体

  B.吸水性

  C.腐蚀性

  D.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答案】B

  【解析】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具有吸水性,所以可用作干燥剂。

  故选:B。

  )

  8.氢氧化钠的俗称是(

  A.纯碱

  )

  B.小苏打

  C.熟石灰

  D.烧碱

  【答案】D

  【解析】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不合题意;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不合题意;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不合题意;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符合题意。

  故选:D。

  9.

  (2020•广东)将20gKOH加入100g水中,配制成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OH在水中解离出K+和OH

  )

  ﹣

  B.一个K+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向该溶液中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

  【答案】C

  【解析】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KOH在水中解离出K+和OH,

  ﹣

  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K+可知,一个K+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推荐访问: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常见 教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