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平的钢铁人生

2003年9月6日,91岁的李非平带着对中国钢铁工业的眷眷深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李非平同志早年参加革命,在共和国成立前夕就加入到钢铁工业的建设中,特别是在中国冶金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武钢“一米七”工程、上海宝钢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布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革命生活

李非平同志,原名赵桂岭,字湘源,1913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东吉七村。他出身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是家中的独子。少年时代父亲常教导他做人要有骨气,请教练教他习武,要求他同家里的雇工一起生活、劳动,一同吃饭。李非平的父亲早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同情共产党,曾因帮助共产党人脱险,遭国民党监禁。抗战期间,把家里的枪支赠送八路军第四支队支援抗日。土改后靠行医为生,是南乐县著名的开明绅士。

李非平与堂兄赵一峰情同手足。青少年时期他们同在外地读书,寒暑节假同去同归。他们求知上进,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封建迷信。在学校两人一同参加驱逐反动教员的运动,罢课示威。1929年李非平与堂兄来到天津,堂兄在大学读书,李非平在工厂当学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要为师傅洗衣做饭,生活艰辛。两年后,堂兄大学毕业有了收入,开始供李非平读书。他先后就读于河北保定第二职业学校和天津河北工学院。

1935年,李非平投身“一二·九” 运动,作为天津市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负责人之一,组织了12月18日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遭到国民党通缉。1936年夏李非平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秘密从事党的外围地下工作。由于当时国民党以武力镇压学生并相继在天津、上海、济南等地发生逮捕爱国学生的事件,他不得不转移到北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非平又回到天津,在商学院给中共地下党员赵飞克教授当助教。不久,日寇通缉赵飞克教授,李非平掩护赵飞克等人脱险,并连夜将他们送到塘沽,让他们乘船去上海。同年李非平去了南京,在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做收集日军情报的工作。

1938年,经中共长江局安排,他在河南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并带领这支队伍发动群众破坏敌人的铁路交通,寻机歼敌,很快打开了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局面。

1939年,李非平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见到了给林伯渠主任当秘书的堂兄赵一峰,赵一峰带李非平见到了林伯渠同志。这位在李非平心中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身穿一身灰色的八路军军装,打着绑腿,佩戴八路军臂章,显得格外精明干练。李非平正式换上了八路军军服。他感到办事处的同志们个个朝气蓬勃,工作有条不紊,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虽然条件差,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却很高。办事处的同志说:“你以前在国统区工作,到延安学习以后有可能再派回去,名字一定要改。改成什么呢?就叫李非平吧。” 李非平这个名字就这样叫起来了。

正当李非平准备北上的时候,林伯渠派人把李非平找了去。他拿出一张长长的书单子,说:“你先别忙着走,初来乍到,一些常盯办事处梢的特务还不认识你,你就上街找书店、书摊,给毛主席买书,要穿好军装,注意军容风纪,不要让特务抓住把柄。” 于是他每天跑书摊进书店,历时一个月才把主席要的书基本买齐,根据林伯渠的指示他带着满满的一汽车书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到延安后,李维汉同志接待了李非平,在谈话中,李维汉希望他到工业局工作,但李非平表示自己还想打仗,于是李维汉就开了封介绍信让他去抗大找罗瑞卿同志。罗瑞卿安排李非平进了抗大二大队军事连学习军事。

学校的生活相当艰苦,每天早晨都要全副武装跑三四十里。吃的却是很简单的小米饭,每个月的津贴也只有5毛钱。1940年初李非平毕业了,他被分配到吕正操司令员的部队当作战参谋。就在李非平准备就绪打算出发的时候,校部通知他留下,说聂荣臻司令员要抗大组织特种兵训练班,李非平被安排进了特种兵训练班,做器材股股长兼教员。期间朱德总司令让他把一分区司令员秦基伟用机枪打落的一架敌机弄回了司令部,他还研究出115师缴获敌人的机器是报话机。1940年秋,由于抗大班子变动,李非平和几位同志又被分配到兵器室研究各种类型的步枪。他们把缴获来的汉阳造步枪等统统拆开,各部件分类摆好,几个月后他们根据研究结果写出了一本《步枪学讲义》。

1940年9月按照彭德怀司令员和左权副参谋长的指示,军工部开办工业技术学校培养军火生产的专业人才。军工部以抗大特种队和冀中军区调入的部分干部为基础在黎城县下赤峪村成立了“干训队”,有学员约70人,李非平任队长兼工科教员,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5月,太行工业学校正式成立,李非平被任命为教务主任,还兼做教员。当时,日寇每年都至少进行3次“大扫荡”。1942年初,敌人进行年关“扫荡”,目标是黄崖洞兵工厂。那时工校已安全转移到黎城县白寺琅村。兵工厂的职工把机器埋好也已经转移,但一大批黄色炸药和钢丝等器材仍在黄崖洞里,这些都是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搞来的,是根据地的奇缺物资。彭总指示一定要把这批器材搬出来。军工部决定由工校抽100名政治好、身体壮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同志组成战斗队返回黄崖洞抢运这批物资。时间相当紧迫,由李非平带队走小路翻山越岭午夜到达黄崖洞。大家不顾疲劳,背上贵重物资从黄崖洞南口出来,一座必经的吊桥已被敌人破坏,战斗队只好用裹腿结成长绳将人和物资从十几米高的崖岸上系下来,天亮时他们胜利完成了这次抢运任务。

太行工校自创办到结束经历了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为根据地培养了400多名管理干部和军事工业技术干部,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可以说这是中国兵工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全国解放初期,这些干部奔向全国大中城市,成为工业战线上的一支骨干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被日军占领的河南省焦作市由我军收复,归属于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八分区管辖。收复不久的焦作很不稳固,相距不远的新乡是国民党军队的据点,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抢夺这个城市,吞食胜利果实。在此情况之下,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焦作工矿企业的一些设备和器材迅速运往形势稳定的山西省长治市,充实太行兵工生产。李非平受命去焦作发动群众迅速组织抢运。从焦作到长治有210公里远,要翻越大小几十个山头,山路崎岖,路远险峻,有的陡坡足有45度,十分难走。更困难的是沿途还有不少低矮的涵洞和破旧的木桥,而涵洞是运输高大设备的障碍,破桥则是重型设备的拦路虎。加上途中还有土匪的骚扰,要想把笨重高大的设备安全运到长治似乎不可能。但李非平认为不管困难有多大,也要完成这个抢运任务。他领着召集来的由技术人员和民工组成的抢运大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肩扛手推,在漫长的搬运途中风餐露宿。啃干粮,喝冰水,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采用各种办法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赶在敌人破坏之前把设备安全运到长治。

军工部依靠这些设备新建了一个发电厂,也武装了各个炮弹加工厂。之后李非平又被派到化工厂(生产化锑、雷汞和甘油炸药的兵工七厂)当厂长。而硫磺和火硝都是制造火药、炸药的重要原料,为保证军工生产的供应,军工部又派李非平去华北硝磺总局任副局长,负责组织硫磺和火硝的生产和收购。对于军火工艺,李非平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努力钻研、虚心求教的过程,这种学习和钻研的精神为他以后终生从事的钢铁事业打下了基础。

步入钢铁行业

1948年李非平被派往唐山接管唐山钢厂,任唐山市工业接管组副组长,唐钢军代表兼工委书记,从此走进了钢铁工业的大门。曾梦想全国解放后到苏联进行系统学习深造的李非平,命中注定要与钢铁为伍。一个接一个的战役,像一根绳索把他牢牢地系在了钢铁战线上。命令就是战斗的号角,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句怨言,脱下戎装、换上工作服,从唐钢到太钢再到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的前身),从马钢车轮轮箍攻坚到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到武钢“一米七”工程会战再到上海宝钢建设,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一干就是40年。

推荐访问:钢铁 人生 李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