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角度分析农民工的培训问题

摘要:目前,对农民工培训成了企业两难的抉择,企业如何更好的去处理农民工的培训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培训问题的背景进行分析,找出了不利于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因素以及企业通过培训可获得的收益;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说明培训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企业培训成本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可选时机与途径以及对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希望本研究能为解决我国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企业;农民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高素质的农民工可以使得用工企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但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企业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在培训时企业却需要面临着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低下、流动性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带给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很多困难。那么从企业角度去对农民工的培训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企业对于农民工培训的所面临的困难与所获的益处,从企业培训农民工的诸多受限因素中去探寻企业培训农民工的可取之路,将会对我国企业如何处理农民工的培训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一定帮助。

一、企业对农民工实施培训的背景

(一)农民工的特征

1.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虽然总体的文化水平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农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企业在用工时将面临的仍然是大量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工。

2.农民工对培训意识较差。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很难意识到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且文化水平较低将会造成农民工完成培训的难度加大,时间增长,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他们的反感。

3.农民工的流动性强。由于农民工大部分都为外出务工,其选择的务工地区、产业与企业具有很大的变动性。一方面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情况有关;另一方面受到自身许多方面因素影响。

(二)农民工培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1.培训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泰罗认为培训可以使工人的劳动技能水平提高,进而能够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产品,或者可以制造出更为高质量的产品,可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可以使用技术含量更高、需要更高操作水平的机器进行生产。

2.培訓对于生产安全的保障作用。许多情况下,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原因而造成的,由于农民工不按规定进行生产所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为了保证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避免事故而造成的人生安全的伤害与经济财物的损失,企业有义务去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3.培训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作用。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人才。通过对人的培养,使其能够解决在生产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无疑可以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可以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掌握属于自己的素质人才队伍,使之符合自己的战略规划的实施要求,进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培训对于企业组织文化的促进作用。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向他们介绍企业的相关情况,让农民工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在的企业,产生一种组织认同感。通过农民工的培训课程,制造他们团队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使他们产生一种组织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与劳动力市场供给分析

(一)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

1.不同企业用工数量需求分析。一般来说,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类的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较大。虽然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正在下降,但仍然需求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对农民工用工数量需求的排名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2.不同企业用工素质需求分析。首先分析企业的总体情况。一是文化水平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统计年鉴,占比重87%的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有文化程度的要求。二是对技术等级的要求。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用人单位约占总需求人数的50.5%。

再分析分属不同产业的企业情况。按照对于农民工素质程度需求的高低,可以将行业进行大致的排行。从低到高依次是: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3.企业用工数量与素质需求的综合分析。如果企业对于用工数量与素质的需求都能被劳动力市场所满足,那么直接就可以从社会上招聘即可。但很多情况下,人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一定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企业可能面临着不能足额招收到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素质水平工人的局面,从而必须对原本达不到要求的农民工进行培训,以使其达到所需素质水平。

(二)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分析

1.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供应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09年的统计,在外出进行务工的14533万农民工中,占1.1%总计约1598630人是文盲,占10.6%总计约15404980人是小学文化程度,占64.8%总计约94173840人是初中文化程度,占13.1%总计约19038230人是高中文化程度,占10.4%总计约15114320人是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总计约34152550人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见图1)。

数据来源与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

图1 各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人数统计

2.掌握技能的农民工供应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外出进行务工的农民工中,有占到51.5%的农民工没有接受任何类型的技能培训。一般来说,文化程度水平与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成正比例关系。由此可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3.农民工文化水平与企业培训的选择。企业是否选择对农民工培训,选择怎样的农民工进行培训,受培训的时长与效果与培训成本的影响。显然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越高对于企业的培训越有利。单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满意标准进行选择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区间,其考量点为成本与时长。

三、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与管理

(一)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可选途径

1.由内部人员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在不需或无力建立起自己的内部培训机构,或者是企业出于成本与培训时间的考虑不想聘用外部人员与外部机构进行培训时,企业则可以利用自己的内部人员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2.构建自主的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综合实力较强可以承担较高的固定费用的企业可以选择构建自主的培训机构。自建的培训机构的教学比内部人员的培训更为正规,可以使用更多的场地与器材设施,能够实施更多的培训方法与方案,更为系统的进行培训。

3.与地方政府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如果企业既不想花费经费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也不想由于占用内部人员的时间与精力而导致的工作效率的下降,或者是对内部人员培训的效果不满意,则可以选择与地方政府与社会机构合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即企业委托培训。

4.特殊情况下的挖角。在有些情况下,企业无法招收到足额符合职位要求的农民工。如果企业选择招聘人员后再进行培训,可能培训所需要的时间超出企业能承受的范围,或者对企业来说培训员工的费用较高超出了从外单位进行“挖角”的费用,企业就会选择这一行为。

(二)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时机

1.岗前培训。一些企业需要农民工在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水平之后才能参加工作,例如从事特殊工种等类似的只有具备足够技术水平才能上岗的工种,那么对于这样的企业,应当做好对农民工的岗前培训。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经过岗前培训后,农民工就可以投入持续的生产与服务之中。

2.在职培训。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对于初期上岗的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或是安排岗前培训的难度较大,可以将培训时机定为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可以让农民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接受培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及时得到反馈,利于其快速提高工作技能与素质。

(三)企业针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1.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安排。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主要依据为所需技能水平的农民工的市场供应量。比如对于一些要求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岗位,从市场上招聘人员较为困难,或培训的时间长,费用高,则企业可以选择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而对于一些企业,所需用工的技能水平不高,可以随时从外界进行补充,或是签订劳动合同的手续繁琐代价较高,企业可以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2.对农民工工资与社会保障的安排。对于农民工的工资首先应该确保按月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的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并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制度,有利于保留住人员。其次企业应当为农民工办理最基本的工伤保险,可以将其他类型的保险作为对长时间就职员工的奖励,以此鼓励农民工的停留。

3.对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安排。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如,给农民工提供较好的伙食水平,有足够的居住面积,适当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企业应当给予符合标准的劳动保护措施,发放必要的劳保用品,安置必要的安全设备,使安全水平达标。

参考文献:

[1]鲍海致.从人力资本角度看农民工问题[J].北方经济,2009(11):69-70.

[2]翟乃雯.对中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农民工作的研究[J].教师,2009(11):114.

[3]赵丽华.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67-70.

[4]王运宏.高职教育要参与培训农民工[J].高职教育,2008:18-19.

[5]李翔.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49-51.

[6]彭国胜,陈成文.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理论依据与现实方案[J].继续教育研究,2009(09):81-84.

[7]张先忠.关于建筑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09(11):17-18.

[8]王春林.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思考[J].企業管理,2009(10):32-33.

[9]魏丽爱.河北省农民工培训现状及调查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6.

[10]赵晓霞.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专业素质培养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21):59-61.

[11]蒲宇锋.建筑业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管理的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2]王卫,张雪.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分析与设想[J].农村经济,2009(08):108-110.

[13]徐艳.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

[14]黄晓利.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探索与实践,2008:40-42.

[15]王英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运作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05):292-294.

[16]肖桂华.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10):102.

[17]胡小凤.农民工培训的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8]朱强,陈妍霖.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昆山调查报告[J].科技创业,2009(12):152-160.

[19]王春林.农民工培训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1-53.

[20]张多,朱强.农民工培训现状与对策分析——灌云县调研报告[J].时代经贸,2009(11):39-41.

[21]张必兰,杜继淑.农民工培训效果的评估模型与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1):20-24.

[22]赵树凯.农民工培训需要创新[J].职业与技术教育,2009(06):23.

[23]张子凤.农民工群体边缘性:一个值得成人教育关注的问题[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111-114.

[24]孙丽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初探[D].中央党校,2005.

[25]冉宏伟.人力资本定价与农民工工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

[26]许爱花.试论政府管理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对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05):82-96.

[27]张秋立.我国农民工管理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8]邓晓丽.我国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29]崔付荣.我国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和信息,2009(09):192.

[30]郝静.中国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下农民工流动与就业[D].湖南大学,2005.

[31]叶继红.整体视域中的农民工职业培训系统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9(04):19-23.

[32]黄晓梅.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185-188.

[33]张学英,张娟.完善培训机制推动农民工就业[J].发展,2009(09):46-47.

[34]刘奉越.移动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新路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6):37-39.

[35]艾政文.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67-68.

[36]钟家洪,赖敏.网络环境下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0):721.

[37]胡旭昌.用人单位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探析——基于J市的调查[J].法制与社会,2009(04):285-290.

[38]Milan Slavik.Changes and trends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4 ,24 (5): 539-545.

[39] Syed Sajidin Hussain, Derek Byerlee. Impacts of the training and visit extension system on farmers"knowledge and adoption of technology,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 (2): 39-47.

[40] Alande Brauw and Jikun Huang.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s During the Reform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0. (2002).

作者简介:张 博(198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陈亚勤(198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推荐访问:农民工 角度 分析 培训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