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草书美学范式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摘   要:行草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一种独立的字体,但行草因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在晋宋就开始迅速发展至成熟阶段。这种“随意适便,临事制宜”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首次创制就是王献之。本文从行草史观着手,有效分析王献之改制行草的重要历史意义,并通过行草的发展历史发现传统行草的语言表达机制中涵盖的行草语言表达方向和表达内容,由此总结了行草书的四次历史审美嬗变,并且明确了王献之行草美学范式对当代行草创作有着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行草改制;书法史观;王献之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93-01

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增大,国家对传统文化种书法文化的发展历史也在进行相关的探究和保护,在这种形势下,王献之的行草书美学范式也从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相关学者积极开展对王献之行草书美学范式的历史研究,发现王献之的行草书美学范式对当代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为提高当代书法的精神气质、视觉吸引力、艺术境界指明了方向。

一、从行草史观看王献之改制行草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行草史观

行草书,类行类草,非行非草,因没有史书对其有过正统的记载,所以从严格上来说,行草并不属于一种独立的正体。在王献之以前的前人各种记录中也曾详细记载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杂体,但同样也未曾提及行草。传统的书册中虽有提及飞白、八分等另体类似的概念,却是很少有行草的固定提法。但是早在王羲之王献之时期,行草就作为一种书法的表现形式而迅速发展至成熟。虽然首次记载行草形制的是王献之,但是书法史却没有对其有过记载,这不免令人难以理解。魏晋南北朝期间,几乎没人提及行草,这使得我们捕捉有关行草准确信息的难度加大①。但从传世的拓本内容来看,当时已经有部分人学习并使用行草。等到了唐朝时期,张怀瓘有着不同于去前人和当代潮流的书法观,他极其推崇王献之的行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行草给予详尽解释,且在文中详细论述了王献之改进行草的目的。

(二)王献之改制行草的历史意义

王献之改制的行草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在张怀瓘之前的所谓行草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②。因行、草是两种独立的字体,各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和书写规范,人们的思维方式仍旧是传统的书写方式。很少有人会将两种字体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字体,虽然这在书法创作方面是大忌,但这也相应的扩展了传统书法的表现空间,扩大了书写的自由度。由于行草本身“随意适便,临事制宜”的特性符合当时书写者和观赏者的审美心理需要。王献之的行草改制顺利成章很大程度是因为契合当时的审美风格。

二、传统行草的语言表达机制及其审美嬗变

(一)行草语言表达机制

经过历代学者考证,以及认真分析王献之的行草样式。可以看出行草的表达机制主要有如下3种:(1)在行书与草书之间相互掺杂交替使用,虽然是名副其实的杂体,但通篇笔法通畅和谐;(2)以草书夹杂行书的行文样式,起首比较严谨但其后行文流畅放纵;(3)以草书表现行书体式,笔势群架结构放纵且多,既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草书,但仍然没有超脱行书范畴。

(二)四次历史性审美嬗变

纵观书法史,行草几乎在每个朝代都会有所发展,因灵动多变,临事制宜所以实用性极强。再后来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书法形式。通过研究发现,行草形式在晋宋间经过了四次历史性的变动:(1)王献之行草改制后,因其妍媒书风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以至于梁武帝出面干预抑制行草书风;(2)中唐时期,行草巅峰的代表为颜真卿。颜真卿的三稿书开创了当时行草的新风尚;(3)北宋时期,以苏、黄、米、蔡四大家为代表的行草书已经被誉为中国传统书法的典范;(4)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一股自晋宋行草源头中另辟蹊径而出的强大支流。他们将晋宋小行草的体制扩展变为大幅行草。

三、王献之行草美学范式对当代行草创作的重要启示

从人文精神上,我们应该追溯回原有书法创作中,感受行草开创之初魏晋文人风骨。这是当代书法人文缺失的一部分,很多当代行草书法创作的内容里只单单缺少这些灵气。缺少那种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使得当代书法创作重视刻意借鉴历代名家著作,并没有自成独特的书法风格③。由于行草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就必须要加强行书和草书的书写技法。单只习一种书写形式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博百家之长,并多加以钻研探讨具备多方面的技艺才是当代书法应该所具有艺术修养。

四、结语

综上所诉,从王献之改制行草开始,经过唐、北宋、清末等时期的书法家的不断嬗变和发展,是王献之行草书美学范式成为了我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在行草书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不断涌现出行草书的书法大家,为我国书法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为我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因此王献之的行草书美学范式是我国行草发展的奠基石也是我国书法文化中的瑰宝。

注释:

①马亚.行草书的笔法与章法研究[J].书法,2016(04):84-91.

②贺超.论魏晋风尚对王献之书法形式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14(08):154-156.

③贺超.王献之书法章法美探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09):157-159.

推荐访问:行草 范式 美学 启示 当代